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0:39 点击次数:140
公元前206年四月,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,前往汉中郡治南郑(今陕西省汉中市)就国,并按照张良的建议,亲自烧毁了通往关中的栈道,目的是向项羽示好,表示自己并无西向争天下的意图。汉王的这一举动演得极为逼真,不仅让项羽相信他不会反叛,就连项羽的将士们也深信不疑,认为刘邦最终将安于汉中,甚至有些人开始认为他可能一生都会扎根在此,远离了争天下的野心。
然而,刘邦的士兵大多数来自关东,许多人来自江淮平原,这些人初到汉中时,面临着冷清荒凉、地广人稀的环境,心中难免感到恐惧和不适。汉中是一个狭长的断陷盆地,东西长约200余里,南北最宽不过十到五十里,四周被海拔两千米以上的山脉环绕,给盆地中的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。曹操曾形容此地“直如天狱”,可见其环境之艰难。再加上中国人最为安土重迁,将士们被迫离开故乡,顿时产生了强烈的思乡情绪,这种情绪渐渐演变为一种心理负担。每到夜深人静时,军营里便会飘起低沉的楚歌,歌声让人心如刀割。最初是个别逃兵,接着越来越多的士兵,甚至一些中高级将领也开始悄悄逃走。尽管刘邦不遗余力地召开动员会议,严厉处决逃兵以示警戒,但都未能阻止这股逃离的潮流,毕竟,大家来此并非为了在异乡安稳度日,而是为了建功立业,衣锦还乡。
展开剩余81%慢慢地,刘邦也感到无力,他开始感到内心的疲惫,甚至有些自暴自弃。他的内心和当年在淮阴的韩信有几分相似——浑浑噩噩,迷失于绝望中,急需一剂猛药来唤醒他。直到有一天,刘邦终于被一个噩耗惊醒。
——大王,不好了!丞相萧何昨夜私奔而去。
——什么!?私奔,和谁私奔?
——没有和谁私奔,他一个人走的,走的时候没告诉任何人。
——哎呀,没想到萧何这浓眉大眼的也会背叛,失去他这个左右手,大事已矣!
萧何是刘邦的重要得力助手,无论是物资补给还是战争策划,都少不了他的支持。刘邦非常依赖萧何,失去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,甚至差点让他气急攻心,昏倒过去。
——快去追!追不回来,我让你们全都死!
一天过去了,还是没有消息,刘邦焦虑得几乎无法忍受。
两天过去了,依旧杳无音信,刘邦的情绪跌到了谷底,心情低落如同失恋的少年,整日茶饭不思,深陷痛苦之中。
第三天,刘邦突然得知,萧何竟然回来了。
——什么?萧何到底搞什么鬼?赶紧叫他进来,我要好好问问他!
刘邦又惊又怒,简直不知该如何反应。他一方面怒气冲天,另一方面又因萧何的归来感到一丝安慰。萧何面带微笑地走进大殿,看到汉王气冲冲地盯着自己,他内心的紧张与轻松交织在一起。
——笑什么笑!我问你,你这几天跑哪儿去了?
——大王莫怒。臣此去,实为追亡者。
——追谁?男人还是女人?
——追韩信。
——你说什么!?我手下的将领逃兵成群,十几个都没见你去追,竟然去追一个小小的韩信!你还敢骗我!给个像样的理由,别让我丢了面子!
刘邦气得直跳脚,他无法理解萧何如此偏执地去追韩信,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解。面对刘邦的质问,萧何深吸一口气,收起笑脸,严肃地解释道:
——大王,听我说,众星虽多,但一日之光仍胜千星;诸侯虽多,贤良难得。今天的诸将容易得,然而国士却难寻。至如韩信,乃国士无双。
刘邦听后皱眉沉思:“我也知道,若要东归与项羽争天下,非韩信不可。”
萧何继续劝解:“王若欲争天下,信不可缺,若不利用他,信必会离去,您也必会后悔。”
刘邦终于点头,虽然内心仍有不解,但他明白萧何的坚持:“好吧,我答应你,用韩信为将。”
萧何却不松口:“用将军未必足够,还需让韩信为大将军。”
刘邦这时显得有些焦虑:“大将军?这职位太重了,关乎国家存亡!”
萧何则坚定地答道:“大王若真心东向图天下,必用韩信为大将军,这不仅是关键时刻的决策,也是大汉的未来。”
刘邦长叹一声:“既然如此,就用他吧。”
最终,刘邦决定将韩信任命为大将军,尽管这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冒险。
随后的拜将典礼盛大而庄重,整个南郑城的气氛几乎沸腾了。所有的将领都急切期待着自己能获得这一殊荣。然而,最后那个宣布新大将军的人,竟然是——韩信!
当时,韩信年仅二十三岁,这一任命震惊了所有人。许多老将都无法理解,毕竟,韩信之前并没有在任何战场上立下过战功,更谈不上管理如此庞大的军队。然而,韩信凭借他的战略眼光和深邃的思维,最终得到了这个重任。
韩信的军事才能,在后来的战斗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,帮助刘邦最终打败了项羽,建立了大汉帝国的基业。从此,韩信这颗耀眼的明星在中国历史上永远铭刻,成为了最具传奇色彩的军事统帅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